(14)鸾书非所愿(下)
(14)鸾书非所愿(下)
蕙宁刚要退下,谢逢舟却忽然唤住她:“云姑娘,赐婚一事,在下和公主也会继续为你劝谏帝后。你莫要太过伤心。”他的话语不再如方才那般冷硬,语气温和下来,眼里也多了几分安慰和歉疚。 公主泪眼盈盈,神情带着几分哀怨与无措,低低地望着蕙宁,像是受了委屈的小兽。 吴祖卿见状,赶紧接过话头,温声道:“蕙宁,还不快好生招待公主。”他又转向谢逢舟,做了个请的手势:“谢大人,请随我去书房一叙。” 祖孙与宾主各自分开,屋内只余下两个年轻女子。蕙宁吩咐下人端了热茶点心来,温软的桂花酥、细腻的蜜梨汤摆在案上,蒸腾的热气氤氲出一缕缕香气。蕙宁与止漪静坐对望,气氛却有些微妙。两人之间隔着谢逢舟,各怀心事,谁都不知如何开口。 公主捧着茶盏,纤细的手指微微发颤,低头轻啜了两口,情绪才稍稍平复。她侧过脸,目光柔和地打量着蕙宁,眼中仍有未干的泪痕。方才谢逢舟斥责的话语还在她耳畔回响,令她心头怅然。半晌,她才轻声道:“我……我不是有心让皇上下旨指婚的……”声音低低的,带着未消的哭腔,像风中飘摇的一根柳丝,细弱无力。 蕙宁听她这样说,心头微微一涩,隐约猜到了什么。她垂下眼帘,声线带着几分艰涩与歉意:“公主,这种事情并非你我所能左右。皇帝自有他的深思远虑。”她说得很小心,既不愿让公主自责,又不想再毫无意义地深究其中缘由。 宫廷的棋局,世家子女,不过都是被推着走的棋子罢了。 公主揪着袖口,低头沉默了片刻,忽又抬眼看向蕙宁,声音里夹杂着几分羡慕和迷茫:“他……他刚刚和你说话的时候,语气很温柔。像极了那天在街市上,他救了我、安慰我的时候……我记得那时,他也是这样,低声细语的。”她说到这里,眼中那点柔情与渴望藏也藏不住。 蕙宁心头一紧,连忙柔声劝慰道:“驸马爷只是心情不好,公主千万别放在心上。他心里,自然是关心公主的。”她轻声细语,既是为公主宽心,更是在安慰自己。她看着公主,心里忽然生出几分不忍。这位公主天生丽质,性情也颇为单纯,而且,她也是真心喜欢谢逢舟得。 真心,最不可辜负。 公主怔怔地看着她,眸中盈着一点期盼:“真的吗?”她声音软软的,像是怕得不到肯定的答复。 蕙宁微微一笑,目光温柔,点了点头。 公主的美貌是那种柔而轻弱,楚楚动人。蕙宁忽然觉得,许多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不过是身不由己。她温声道:“自然是真的。驸马爷心思纯良,怎会不疼惜公主?只是前朝公务繁忙,偶尔难免心绪不宁,也会有些急躁。但公主在他心里,定然是最重要的。所谓‘关心则乱’,正因在乎,才会情绪难平。公主切莫多虑。” 公主静静思忖着方才的话语,原本紧蹙的眉间渐渐舒展,脸上的苍白也仿佛褪去了一层。她低头抚弄着绣帕,指尖微微颤抖,却努力维持着端庄的仪态。窗外秋光正好,一缕夕阳斜斜洒下,照在她华丽的衣袖上,仿佛也为她添了几分生气。 蕙宁却觉得心头一阵疲惫,像是走了很远的路,四周雾气缭绕,看不到归途。她与谢逢舟的缘分已如残灯风中,缓缓熄灭。她不愿,也不能,再让这段过往成为谢逢舟夫妻之间的间隙——既是为了谢逢舟的幸福,也是为自身的安稳着想。 倘若公主一时意气,将她与谢逢舟的旧事带进宫中,于帝后跟前添油加醋,说不定便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到时候,帝后震怒,别说是她,连带外祖父,也难以独善其身。 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吴祖卿与谢逢舟的低语缓缓止息。蕙宁听见了脚步声,便知他们已谈完。她站起身来,衣袂微微一动,步履却带着不易察觉的踉跄。她只觉得身心俱疲,连指尖都失去了温度。 谢逢舟站在原地,目送蕙宁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逼到这样的境地。 吴祖卿的话句句在理,他明白,若执意与帝后对抗,便是以卵击石。哪怕他身为驸马,终究不过是天家棋子,帝后盛怒之下,性命堪忧。 谢逢舟本不畏惧生死,可若因此牵连蕙宁,他又怎能心安?一念至此,他终于咬牙应下了婚事,内心却如刀割,百般滋味尽在不言中。 到底是,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这场婚事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吴府嫁女,自是事无巨细,尽显大家风范;国公府那边,也是一片喜气洋洋。 赵夫人原本心存侥幸,如今圣旨一下,竟成美梦成真,心中欣喜难以言表。她早早就看中了蕙宁这个儿媳,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人都仿佛年轻了十岁。夜里辗转反侧,心头的欢喜像春天的花,连梦中都带着笑意。 唯有温钧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讯,许久未能回神。他从未设想过自己的婚姻,更未曾料到月老会将红线系在他与云蕙宁身上,心里不断翻滚着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茫然,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像是春水初融,微微泛滥。 他猛然想到了什么,脸上一阵阵发烫,不自觉地站起身,步履匆匆地往外走去。 赵夫人正站在案前,手里捏着一支朱红描金的毛笔,忙着在宾客名单上添添减减,忽然见温钧野像个无所依傍的游魂一般,在厅外转来转去,好像丢了魂儿一般。她当即扬声唤住儿子,眼睛却未从手里的名单上头离开:“你回来,别东游西荡的,我有事要吩咐你!” 温钧野脚步一顿,脸上的神色像被风吹乱的云,带着几分不耐,又有点无可奈何。他慢吞吞地踱上前,语气里带着一丝抵触:“什么事?” 赵夫人头也不抬,继续划拉着名单:“眼见着要成婚了,你还成天游手好闲,也不怕人笑话。今儿个你去给我买两只大雁回来,要活的。” 温钧野听得一愣,眉毛几乎拧成了麻花:“大雁?” “是啊,得活的。买回来后,陪我一起去吴府一趟。”赵夫人望着儿子耳垂烧得能熔金的模样,暗自一笑。 温钧野听到“吴府”二字,整个人都僵了僵,神色顿时有些局促。嘴里嘀咕了两句什么,声音低得只能自己听见。他一贯不善与人应酬,更何况要面对“未来的”吴家,心里就像被猫挠了一样,说不出的别扭。 正这时,舒言挑了帘子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新裁成的衣裳,笑吟吟地将衣物递到赵夫人手里:“娘,您看看,这几件是新做好的,给弟妹合不合适?” 赵夫人放下手中的笔,接过衣服细细端详。那是几件用上好云锦缎子裁成的衣裙,针脚细密,花样精巧。她一边翻看一边笑:“合适,很合适。当初买布料时,还请吴家姑娘帮忙斟酌花样,这千嶂松涛便是她教得,谁曾想,这些布料最后竟是用在了你三弟和三弟妹身上。世事如此,竟也算是天赐良缘。” 温钧野却低着头,耳根不自觉地泛起了红色,心头的别扭更盛。 不过,赵夫人的吩咐他不得不听。闷闷地应了声,出了门,沿着巷子一路走到集市,寻了老半天,才买到两只活蹦乱跳的大雁。若不是母亲坚持要活的,他早就提弓进郊外,猎两只回来了。如今这般左拎右拎,倒像个cao持家务的小厮。 回到家时,赵夫人已换了衣裳,端端正正地等着他。母子二人一前一后,带着那两只大雁,登门拜访吴府。大周风气宽松,未婚男女之间并无太多拘束,倒也省了许多繁文缛节。 吴府内,临窗的廊下摆着几张椅子,吴祖卿与赵夫人相对而坐,谈论着婚事的种种流程,时而眉眼含笑,时而郑重其事。 温钧野则百无聊赖地坐在廊下,望着院中落英缤纷,心思早已飘远。偶有仆人从身边经过,他也只是抬了抬眼皮,兴致寥寥。 这时,蕙宁带着两个丫鬟缓步走来。她身着浅色衣裙,眉眼温婉,神色间带着淡淡的疏离。她吩咐下人:“把这两只大雁安置在后院,好生喂养。” 温钧野听她如此认真安排,心头莫名泛起一丝好奇,终于开口问道:“你要这大雁做什么?是要吃吗?”他说得有些别扭,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率直和一丝尴尬。 蕙宁怔了一下,旋即笑了笑,神色如水,淡淡答道:“不是用来吃的。大雁每到时节便会迁徙,寓意着婚约不可违期,必定如约而至。还有,大雁终身只择一偶,若是失偶,可能会孤老终生。这象征着夫妻间的忠贞不渝。” 裙裾被穿堂风撩起又落下,像白鹤收拢的羽翼,惊醒满园桂香。 (预估错误,还是没成婚) (小三爷:大雁居然不是用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