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言情小说 - 太后在上(重生)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8

分卷阅读18

    要给他带的饭菜,纪有德难得一见地点起了烟斗,纪别看着他们两人的身影,莫名觉得自己像是要离家远行。

“娘,您别忙了,翰林院会供膳的。”纪别朝着厨房中的林氏喊道。

林氏腾不出手来,也朝他喊道:“北边的饭菜未见得合你的口味,娘也不一直给你做,就是这几天让你适应一下。”

纪有德对纪别说:“让你娘弄吧,她就是闲不下来。”

纪别走过去,坐在了纪有德对面,叫了一声“爹。”

纪有德磕了磕烟斗:“别儿,你已经立业了,爹也没别的担心了,爹懂得道理没有你多,也教不了你什么,只是你要记得戒骄戒躁,莫要跟人起争执,你资历尚浅,要多学多做,不怕吃亏,明白吗?”

于是次日当纪别踏上去翰林院的路时,原本在他心里轻松自如的一段时间,如今也变得任重而道远起来。

***

翰林院中,又迎来了三年一度最盛大的日子。

被分入翰林的新科进士,将在今日初入翰林院,其中一甲三人被授正七品编修。此外二甲三甲中,一些年轻且才华出众的士子,经过选馆被授庶吉士,而未来内阁中的诸位阁老,也都会从这些庶吉士中选出。因此那些虽考中进士,但却被外放的官员,基本从仕途一开始,就断绝了入阁之路。

纪别同赵言理、薛庭安,在翰林院中再次见面了。

赵言理如今已经将近四十岁,不仅较他们两人大上很多,而且就连在选馆中被选中的年轻士子,也比他年轻了许多。以往赵言理总是话很少,纪别以为他只是沉默寡言的性子,但如今他才发现,赵言理竟是有些自卑,回话时也是轻声低于,刚被分配好分内事时,就开始埋头做事。

纪别原本没打算直接干活,而是想先熟悉一下环境,但不得不说,薛庭安的存在给他带来了太多的方便。

薛庭安表面上对纪别多有关照,甚至也有些巴结的意味在其中,但纪别清楚,他心中对自己是鄙视居多,也对自己这个状元之位十分不服。

换成任何一个心气高的年轻人,怕都是会对这种阳奉阴违的人愤恨不已,说不定还会愤而绝交,但纪别不会,因为他在薛庭安身上看见了太多可以利用的地方。

起码现下,薛庭安正一边吃着饭,一边给纪别讲着他打听到的事。

翰林院每日管一顿午膳,有专门的膳堂放饭,每日的伙食有荤有素还算不错。尽管圣人讲求食不言寝不语,但对于每日不是低头编撰史书,就是费心费力拟圣旨的翰林们来说,也只有这个时间能稍微放松下来,彼此之间说点闲话。

他们这些新来的翰林地位低下,学士们不屑和他们来往,而原本在翰林供职的编修们又并非南党之人,因此刻意与纪别和薛庭安疏远。

此时薛庭安和纪别单独坐了一桌,只见前者兴致勃勃地说:“束之,我和你说一件大事。”

纪别见他神神秘秘的样子,又回想了一下,上辈子这时没什么大事发生,便以为薛庭安是故弄玄虚,但他还是问道:“什么大事?”

薛庭安凑近了一点,压低了声音:“束之,这件事你可一定要保密。”

纪别点点头:“季平兄放心吧。”

只见薛庭安开口说道:“褚阁老要致仕了。”说完这一句话,他就不再开口了,留白给纪别遐想。

纪别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褚阁老是现在阁臣中最年长的一位,但也是资历最浅的一位。上一世中,这位阁老从始至终都没能当上首辅,而是在当前首辅张中承致仕后不久便也告老还乡了,但那还是数年之后的事,如何这一世提前了这样多?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前一阵都很短小啊,这章开始恢复正常长度啦~给各位大大鞠躬

第15章文章风波

薛庭安见纪别愣住了,以为他没懂,他又解释道:“束之你想,现在内阁中只有三位阁老,要是作为三辅的褚阁老走了,便只剩下首辅和次辅两个人。”

纪别懵懂地点点头:“所以这意味着内阁要进人了?”

薛庭安一脸孺子可教的表情看着纪别,重重地点点头。

纪别一阵心惊,按理说内阁的变动,暂时影响不到他们这些小鱼小虾,但这对纪别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因为这意味着他所掌握的一切先机,从现在起都已经失效了,而这比他的计划早了许多年。

纪别这顿饭吃得心事重重,甚至有些食不下咽,直至午后重新回到房中时还有些心不在焉。

不过一上午的功夫,薛庭安已经在编修中混得如鱼得水,甚至有人连倒茶水的时候都顺手给他带了一杯。

纪别默默走过去自己倒了茶水,将薛庭安受宠若惊地接过茶水的样子看在眼里,不禁想了一个词——捧杀。

许是薛庭安不在意,也许是他真的不懂,但看样子他并不明白官场中明哲保身的道理,现在正值入阁的风口浪尖,他们两人被视为南党新一代的中流砥柱,更加会成为众矢之的,城门失火尚能殃及池鱼,更何况是刀刀见血的党争。

纪别稍微歇息了一会儿,便开始了午后的工作。翰林院中的主要工作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而编修的职责多是进行史书编纂。

如今大梁建朝仅有五十余年,前朝史书尚未编修完成,因此新入的翰林都是跟着老翰林们编史书,起草诰敕之类的活计尚轮不到他们这些新人。而纪别他们三人虽是跟着一众翰林编史书,但因为资历尚浅,只能做些边角工作,例如校对初稿。

此时,纪别手中握着一摞稿子,颇有些从容不迫的意味,而赵言理一脸的苦大仇深,也或是他生来就是这样的样貌,薛庭安则有些心烦意乱,握笔的手写写停停。

自今日他们三人进入翰林时,原先负责初校的两人就改去了编书,将这一大摊子甩给了他们。纪别上辈子也是从编修起家,因此知道有多无聊,他们终日要做的事只有通读一遍,看是否有错字别字,犯忌之字,格式有误等这类极其浅显的问题,至于文章写得如何,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但纪别早已学会苦中作乐了,他在通读别人写好的文章时,并不只是找其中的错漏之处,反而会认真研读文笔,他还找到了自娱自乐的方式,就是先将撰文之人的姓名遮挡住,自己通过字里行间的措辞判断这篇文章是出自谁手,往往可以猜到八九不离十。

然而看到这一篇文章时,纪别愣住了,他将遮挡姓名的手移开,甚至凑近了一看,撰文之处赫然写了两个大字——公孙。

纪别眉头紧皱,将这篇文章又认真了一遍,确认自己的理解没有错,随后他放下了笔,久久不曾有动作。

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