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言情小说 - 我在古代搞基建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78

分卷阅读78

    是能动用自己的真身,干旱这事也就一口水的功夫,可是靠外力来的风调雨顺就失去试炼的意义了。

所以这事还是靠人类自己吧。

“让擅长风水堪舆的人前去,只是地面缺水而已,只要找到地下水脉的节点,把井挖出来就好了。”

“井?!喏,陛下,我们这就去办。”虽然挖井同样也耗费人力,有困难,可是怎么都比祭坛求雨来的靠谱。

而此时缺水区域的百姓们一日比一日愁眉苦脸,“看这兆头,只怕后面会继续旱下去。”地里就这几个月缺水,可偏偏这个时候天上不下雨,地里面的庄稼已经在太阳的曝晒下开始打蔫,要是再没有水,只怕庄稼会活生生的渴死。

“你怎么就这么肯定啊?我们这不是还没断水么?”年轻点的人疑惑道,面上虽然同样愁苦,可是却不像老者一样悲观。

毕竟天气无常,天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下雨了呢。

“几十年前,咱们这块区域就大旱过,那个时候还是二世陛下的时候,咱们方圆百里的县、村百姓全都因为缺水走出去,成为流民,很多人都死在了没粮没水的半道上,之后好多年都没有回来,后来也是因为这里储存下水了,外出的人才陆陆续续被挪回来,你们这些小辈的,没有经历过自然不懂。”老人目光沧桑道,到他这年纪,和他同辈的人几乎都没得差不多了。

他也没有想到,在自己幼年坎坷,长大回到家乡好不容易才安稳这些年,现在老了老了,居然还要再次面对干旱这个天灾。

只是这次可不同于小时候,他已经不再年轻,腿脚不再灵便,这次恐怕走不了了。

“可是听说各个村已经开始设祭坛求雨,为此还准备好了诸多祭品,这总有点用吧?”年轻一辈的人慌道。

“这谁知道呢。”老者不准备再打击年轻一辈的信心,就让他们心里还抱点希望吧。

几十年前,大干旱那会,各个村子又何尝没有设祭坛求雨,最后的结果还是方圆百里都发生大旱,无数百姓逃离家乡,流离失所。

打井这事得由专业人出马,不是精通这行的人,你要是随便找个地方挖掘,就是把地面挖空了也不见的出水。

而有能耐的人,只要找到正确的地方,哪怕只是浅浅几下也能出水。

只是应对干旱问题这个事刻不容缓,毕竟民间这会正等着水浇地呢。

“陛下可说了井要打多深?”精通风水堪舆的人问道。

打井可是一门学问,一般人家寻常用水,十几二十米深就足够使用,可这次不同,应对干旱所打出来的井,保守估计都得在百米以上。

百米深的井,先不说打出来的困难,还有后续的汲水等问题。

“自然要往深了打,陛下还说,为了防止水湮到土里,可以用水泥把井壁糊住。”

“行,缺水的范围有些大,我这就召集足够的人手立刻出发。”

文武百官们都没有想到赵燕歌面对干旱会让人去打井,虽然比起湖泊等大型储水的地方,井水那点量看上去有些杯水车薪,却也好过什么都不做。

“缺水的地方地势偏高,看来该修建一些大型的蓄水池来防止未来更多的干旱。”赵燕歌看着地图道。

不过现在还是把井打出来,度过眼前的难关再说。

正当民间的干旱区域各个县、村准备设祭坛求雨之际,祭品都给准备好了,各个县、村的县令和村长全都诧异的看着来人。

事关大旱,为首的人没有在路上悠哉悠哉的赶路,乍一见面有些风尘仆仆的沧桑感,不过一下车就看到比他外表还要沧桑的百姓们,心里的那点不自在立马就被抛却。

“此次吾奉陛下诏令,前来为缺水地区寻找打井的地点。”队伍里面,负责打井为首的那人,聂粮说道。

“打井?!诸位大人,我们这边已经要准备开始求雨了。”百姓们道,在没有看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寄托希望于外力之上。

聂粮没有跟百姓们过多的口舌,“你们照样设祭坛求雨,我这边去勘探能打井的地点,咱们两边同时进行,谁也不耽搁。”

县令陪伴在聂粮的身边,一时之间不知该去哪一边。

“县令大人还请留步。”聂粮留下县令道。

“这次大范围的缺水,想必县令大人也知道井水是不可能灌溉的了所有农田的,为此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井水被打的少了,按照陛下的意思,是先紧着人畜先饮,让百姓们不能渴死,如果地里面届时真的颗粒无收,那陛下则会调控这块区域的粮价,让百姓们忍一忍就能度过这个难关,还请县令大人把这件事情传达下去,我们这边也会尽力而为。”聂粮语气急促,说完这句话就忙不迭的带人离开。

尽管他已经加急去请精通堪舆的同行来,可是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工程量依旧还有很多。

按照陛下的意思,他们所打出来的井是越多越好,时下一般一个村子才一口井,赵燕歌所吩咐的数量让聂粮听了直感觉腿脚发软。

中央诏令一出,全国各地纷纷动了起来,这还是赵燕歌第一次行使帝王的权利,诏令一出,大秦其余不缺水的区域所擅长打井的人全都赶往缺水的区域去打井。

聂粮也没想到就一个打井这事会值得帝王动用帝诏,自觉身上任务繁重的他没和县令说上几句话就快步离开去草木丰盛的区域勘探。

而停在原地的县令眼睛瞪大,不敢置信自己听到了什么,要是他们这块区域今年颗粒无收,陛下来年会调控他们这里的粮价,这样一来,井水一打通,不缺水不缺粮,这么多县、村的人就不用再经历一次流离失所,不会沦为没有任何收入的流民。

漆黑的眼前突然看到一线希望,继而扩大,让县令高兴的咧嘴直笑。

百姓们不用流离失所,他这个县令也能继续当下去了。

高兴的县令立马长跑追上了祭坛求雨的队伍,告知他们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听到他们不需要背井离乡,来年没有收成也不会饿死,无数百姓们听了纷纷哭泣,面上又哭又笑,心中五味杂陈。

“那咱们还继续求雨么?”众人看着那些辛苦准备出来的祭品道。

几位德高望重的村长商量了一下道,“继续求雨,只是我们要记得,我们未来的活命机会是陛下给予的。”

那些年轻人不知道,可是这方圆百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对那场干旱有过亲身经历的人,现在回想起来,都对当初的那段经历感到触目惊心。

旱灾来临,无数人离开这片区域成为流民,那个时候朝廷当然也赈灾了,可是比起数以十几万计的百姓们只是杯水车薪,无数人被渴死饿死在半路上,期间更发生过易子而食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