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言情小说 - 我在古代搞基建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31

分卷阅读231

    下学堂的计划就会启动。

几位来自遥远孔雀帝王的僧侣已经渐渐接受了百家的思考模式,有融入进去的架势。

公孙起听后惊讶道,“他们居然妥协了么?”

“宗教为什么能够风靡那么广,还不是因为他们会适时的因地制宜做出迎合上位者的改变。”

“大秦没有佛教发展的土壤,他们又不想放弃大秦这块肥rou,可不就得朝着百家的方向妥协么。”赵燕歌手中把玩着公孙起柔顺的发丝道。

“这么说,以后大秦就没有佛教了。”公孙起眨了一下眼睛,道,“这样也好,让百姓们早早的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总好过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心灵上。”

不是所有国家都像大秦一样给底层人民提供翻身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的。

他们没有工厂,消化不了那么多的工人,建设也大都依靠剥削,而不是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

而大秦呢,有文化的可以用自己的文化谋一条出路,没有文化,就去卖力气干活,一年下来同样也能给家里挣不少的钱。

如果没有文化也没有力气的最底层的人,实在不行就为大秦的人口数量做贡献,孩子生多了,只要不虐待,国家会帮助你抚养。

维持着这样运转模式的根本是各种工厂和施工队,工厂未来只会越兴盛,绝无全部关闭的可能。

至于施工队的那些工程,就连万里长城都有使用年限,一个轮回下来,工程根本就做不完。

百姓们赚了钱会存在银行里面涨利息,又变相的回到了国库中,这就是一个循环。

唯一需要cao心的就是大秦世面上的物价和各种商品种类。

比如整个大秦要是连年减产,百姓们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就麻烦了。

赵燕歌已经在全国各地,适宜建设食品加工厂的郡县建设了各种加工厂,拉动当地百姓收益的同时,也积极的存储着各种罐头。

虽然大秦百姓们都喜欢那些新鲜的蔬菜,但是在应对灾难时,保质期长的各种罐头绝对是最佳选择。

除了食品加工厂,剩下开设最多的就是纺织厂,自从有了水转大纺车,大秦的织布速度“嗖——”的一下子上去了,去除人工费和成本费,工厂薄利多销之下,如今大秦的百姓们已经能够每年都换一件新衣裳,不至于像从前缝缝补补又三年。

只有衣食富足的情况下你才能跟人谈理想,你让人家饿着肚子跟随着你精神升华,那就是在耍流氓。

这也是天下学堂要在之后建设的原因。

除了大秦内部百姓们的生活外,赵燕歌也没放松对军队的打造。

身为一个帝王,可不能因为百姓们日子过得富足而心生松懈,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做保护,再繁华的帝国也能被攻破,从而灰飞烟灭。

眼看着赵燕歌没有一点小看军事力量的态度,文武百官们也悄悄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他们有时也会暗中嘀咕太平盛世了军队还能干什么,但从来都没拿到赵燕歌跟前说过。

军饷按时发放,甚至因为需要体力的缘故,大秦的南北边关的军队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收到各种能给身体提供能量的rou食。

那些rou食由大秦的百姓们提供,大多数百姓们的家中每个一段时间都会喂肥一头猪或一群鸡鸭,是以,大秦现在根本不缺少rou食。

除此之外,大秦在南方沿海的驻军每天也捕捞数量可观的食物,他们吃腻了,就送去内陆,北方人可是很少见到海鲜的,大秦水路一通,除了沿海区域捕捞出来的各种海鲜,如大秦内陆的大型湖泊中的水产品也随着被大肆捕捞起来。

好在朝廷禁止鱼儿们淡季捕捞,有时候甚至还会放许多鱼苗进去,要不然就算再大的湖泊也经不住百姓们的捕捞。

南方今年虽然还没有恢复元气,却已经衣食无忧,至少百姓们的精神上已经恢复了过来。

稻田养鱼让南方百姓们今年收获了不少粮食和rou食,去除掉粮税以后,他们今年留在手中的粮食也足够他们度过大半年,比起几年前来,不知强了多少倍。

他们在秋季把土地耕耘的非常软和,而后用播种机把冬小麦的种子撒上,之后就去忙活建设的事宜。

工厂的出现解决了大秦大量的人口劳作问题,再加上并不拒绝妇人们也进入工厂工作,是以大秦现在的百姓们平均一户,就有一个家人在施工队或工厂内。

有了种地之外的来源,百姓们现在的日子已经不复曾经的困苦。

不过种地这件事情他们也从没放下过,现在有了更为便捷的农具和收割播种工具,他们种起地来已经不算很辛苦,但是从没有人会有放弃种地去打一辈子工的想法。

诚然,不管是去施工队还是工厂工作,他们的收入都比在家里面种地强。

只可惜,再好的工作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土地所能带来的安全感。

更别说,施工队的路段是一阵一阵的,工厂也只在旺季开工,这就让百姓们很没有安全感了。

干完活,马上就要临近冬天,百姓们纷纷返回家乡,看着外面还早的天色,“感觉有些不是很习惯,以前咱们哪这么早的就能回家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说的就是百姓们种地的常态。

现在地里面一天活计下来,他们都吃完晚饭了,天色居然还没黑。

“谁说不是呢,不过地里面的活比以前轻松那么多,咱们也不像之前那么累不是。”同村人一起坐到一块感慨道。

便捷的农具把他们的时间给空出来了,这让民间百姓们心里有些闲的发慌,以往天黑了,他们就能给大秦做出人口贡献,现在天都没黑,谁有那个脸皮大白天的就进屋啊。

眼看着火候差不多了,大秦的文人们开始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给百姓们进行扫盲。

这一整个闲着没事干的冬天他们包了。

咸阳城和附近的百姓们是最先开始进行扫盲的,扫盲的只有基础和。

一听到他们也能认识字,收到消息的百姓们连忙拎着小板凳们排排整齐坐好,和附近的熟人交头接耳道,“我心里好紧张啊,没想到都是当奶奶的人了,居然还能学会认字。”

“我也好紧张,要是我们学不会,会不会让老师很失望啊?”一个体格健壮的农家汉子看着比他们高了数个台阶上的文人不由担心道。

好不容易有了认字的机会,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愚笨而让老师不开心。

来的几乎都是成年人,也有小豆丁一块跟着长辈们过来,背靠在长辈们的怀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讲台”之上的那块板子和白色粉笔非常的好奇,有些闹腾的环境被长辈们一一轻哄着安静下来。

声音寂静下来,讲台之上,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