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言情小说 - 回到古代当夫子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2

分卷阅读172

    话,浙水书院的山长眼睛一亮,当即便招来个学役,让他去找来几位讲郎。过后没多久,傅子寒便发现在大儒的侧后方多摆了两条书案并两张竹席。四套笔墨纸砚分别放置在书案上。

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说是不是要现场出题给他们做。傅子寒眼睛一翻,对这位的脑洞也是无语了,八成是考傻了吧,还想着做题呢,这要搁后世,绝逼题海战术的忠实拥护者。

第一位大儒要讲的内容想要提前做好提纲是不可能了,但是浙水也做了补救,将大儒要讲的题目和大概内容,用大字报的方式书写出来,并张贴了十来张在各个方向,让听讲的夫子和学生们都心中有数。至少不会反应不过来。甚至还有些则欣喜的掏出纸笔,将自己对大儒要讲的内容有不解的地方写了下来,若是大儒的讲解没有涉及到,他们也能快速的提问以求取解答。

傅子寒也如此做了。虽然他的老师就是当世大儒,可毕竟每个人对经义的理解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而且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傅子寒也有不太明了需要求教的地方。

其他的学生一看夫子这样做,他们也想照做,却被温和的劝阻了。

毕竟大儒的时间有限,一堂课下来,对体力很有考验,加上解答夫子们的提问,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解答学生的提问。更何况比起夫子来,学生的人数要多至少一倍。

三天的经义讲解很充实,因为提前做了安排,浙水书院安排的讲郎速记了大儒们的讲课,之后再做对比,组成完整的一份,印刷之后,分发给听课的夫子们,再由夫子们带回各自学院,自行印刷后发给学生。

提出这个建议的傅子寒被几位大儒一一关照了一番,甚至还有位在漳州书院做山长的大儒邀请傅子寒去他们那里教书。

傅子寒也没一口拒绝,只是说现在还在工部挂职,而手中还在编撰一本新书,一年半载之内怕是过不去。对方表示没有问题,任何时候只要傅子寒想去都行。

一旁的文先生哼哼了两声,瞪了一脸无辜的傅子寒一眼,甩袖子走人了。

第128章大比第三步

张榜公布成绩的那一天,所有的学子夫子都穿上正装,齐刷刷跪坐在校场上听候唱榜。

跟科举不同,这个榜只有学生甲乙丙三名,夫子甲乙丙三名,以及不分排名的三所书院。

凡是上了这个榜单的人,之后的五年都能称得上名震天下,以后只要不走岔路,妥妥的大儒预备役。但是很可惜的是,有史以来,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余的人不是转为仕途,就是泯然众人。

而学院则靠这个排名揽尽天下优秀的学子,特别是那种连续几次都名列榜中的书院,比如逐鹿,比如中衡,这两所书院各自上榜四五次,现今为止,天下还没有读书人不知道这两所书院的。便是农家小儿也知道这俩书院的威名。

傅子寒肯定是不会进入这两所书院的,否则他何苦从四门出来。他的目标从来就没有变过,也是这点,让他的老师对他又爱又恨。

所有的学子夫子在诸位大儒的带领下祭拜孔圣人,一趟流程走完,去了大半个时辰,再归坐之后,身体虚弱的差不多已经偏偏倒倒,需要同伴帮扶一把才能坐下去。

天气极为炎热,大家的正装礼服都是好几层,虽然校场旁边就是水塘,但是今日无风,更显闷热。

傅子寒朝远远站着的学役们使了个眼色,后者点头,齐刷刷跑开一队人,跟着,便推来四架从未见过的外形类似风车的物体,但是那风叶却不是横放,而是从中间散开去,有六片风叶。

学子们好奇的看着四队学役将这东西推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后,便有两人一组开始推动横轴,未几,风叶开始转动,扇出的风徐徐吹过,让众位学子夫子顿觉凉意袭来。

高台上,有今日才到的大佬侧头询问这是何物,后得知这是工部研究出来的什么“风扇”。

“原本这东西是我那个不务正业的学生为了夏日消暑才摆弄出来的小玩意儿,做一架比这个小三倍的风扇,安置在庭院中特制的水道边,由水流推动横轴,便如同水车一般滚动起来,风一吹,带动水汽,这凉意可让老夫再也不酷夏了!”

口中虽然带着些嫌弃,但是他的表情却是明晃晃的嘚瑟,让旁边的几位老友斜睨得几乎想要捏拳头给他揍过去。显摆谁家没有弟子似的!可是……自家真没有这么心灵手巧还醉心学问的徒弟,他们也想要啊!

这四架风车是傅子寒到了这边之后,向浙水书院的山长提出建议,连夜赶制的。因为是书院所用,再加上这跟民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圣人很痛快的就恩准了。到底这是工部的成果,一般来说是不会轻易交给私人书院使用的。想要可以,花钱定制就行。

当然,这次制作这四架人力风扇的工匠也是从京城连夜调来的老人,否则还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四架成品来。

当然,傅子寒也授意工部前同僚跟浙水达成了协议,等到大比之后,这四架风扇会改成水车带动,也是给浙水书院增加一个景点和学子玩耍的地方。

等到凉风徐徐吹过,大家都觉得好受了些后,台上由知府大人亲自宣读学子前三名。

这一次除了前三之外,还多出了一个夫子终身荣誉奖。

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傅子寒弄出来的,不过是他之前在家里跟文老唠嗑的时候随口说了这么一句,觉得除开当时大儒之外,五年间扎根蒙学书院,教导处一批批秀才童生的老夫子们也应该有所奖励。从学问上来说,他们一辈子都达不到大儒的级别,但是从务实和辛苦上来说,他们比书院的讲郎更辛苦更值得敬重。毕竟没有坚实的蒙学基础,考不上秀才童生,什么都是惘然。

当然,因为是第一次有这个奖励,大儒们也来不及从天下书院中选择,只能就近从江浙一带的蒙童书舍中选了一位出来。而这位也的确配得上这份荣誉。他已年迈,六旬有余,从考上秀才开始,就在村学中给孩子们启蒙,之后他中了举人,也没有选择出仕,依然回到老家的小书院,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到现在,已经40年有余。

十里八乡提起陈夫子,谁不竖一根大拇指,就是浙水书院的很多学子,也是经由陈夫子启蒙,踏上科举之路的。

昨日晚,山长亲自与三位大儒去请他,今日是他第一次踏入浙水书院,也是第一次有了名扬天下的可能。

三位学子的名次宣读完毕,没有太大的意外,中衡书院的首座得了第一,浙水首座第二,逐鹿这次没有首座前来,是因为他家首座正好遇到母丧。前来的其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