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茅坑里的臭石头
101. 茅坑里的臭石头
编赦所修篆的国策呈上去,过了皇上给的红批,立即开始执行。 大江贸易即将开放,金陵属于上接巴蜀荆楚,下连扬州苏州的必经之路,通过运河跟北方水系相连,是极其重要的岔口和资集中心。 可这样一来,建港口、修水道,每个点位都要设立渡口官员,是笔难以估摸的大数字,只能从长计议。 随之而来的,就是今年的恩科。 据说试卷都还没改,礼部省式就已经内定了将近百人的名额,权贵掌握科考,荐举请托成风,不少士子都闻到风声。 律法改了之后,门阀之徒公然滥竽充数,已经完全不加掩饰。 市井里面讨论得沸沸扬扬,又有人推波助澜,一群士子在贡院闹事,从白天站到黄昏,甚至有贡生拟好状子,去官衙敲了登闻鼓。 刑部衙署后街围满了人。 百姓簇拥学子,含着满腔义愤,先是有功名在身的贡生敲鼓,几位贡生敲完,群情更是激昂。 差吏都快阻拦不住。 以前也不是没有落第士子登堂闹事的,可这次场面也太大。 情况异常糟糕。 后街本就是小巷,看热闹的人太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长街只进不出,维持秩序的官兵挤不进去,想远离人群的百姓涌不出来。 这样互相拖拽,挤挤攘攘,巷陌宛然成了滩烂泥,突然,辕马受惊扬蹄的刹那,不知道谁开始尖叫,惊动了此起彼伏的哭喊。 苏临砚策马而来时,正看到这般场景。 他速唤来校尉指挥,紧急下令:“直接封路。” 校尉是个雄浑汉子,从人群中挤出来:“大人,这百姓闹成一团,有人都被踩着了,听不见我们的声儿啊!” 苏临砚脸色沉沉,丢了马鞭,开口竟有烦躁:“号角鞭炮,哪个不比人嗓大。。” 他面无表情,目光冷冷扫过校尉:“朝廷不养蠢材。死伤者要是超过十人,你的官不必再当。” 校尉被这一吓,整个人都仓惶不少。 不过一刻钟,朱雀街口嘹亮的号角声响彻云霄,人群稍微冷静下来,不再一股脑往前挤。官兵围在道口,把人一个个往外拔。 有人在混乱中认出了苏临砚。 “就是他!卖师求荣、贪名慕利的墙头草!” “是他改了科制!不糊名不锁院,今年官试全是徇私舞弊!” “他怎么还敢露面!” 官兵把受伤的人被抬到担架,有人哀嚎哭泣,瘫软在地三四个面庞青紫,已经没了呼吸。 人群寂静下来。 看到这副景象,有个贡士更义愤填膺,说到激动处,嚎啕大哭:“如若不是他,平民百姓如何会死。” 天开始发暗,不远处,金吾卫举着火巡过来抓闹事的人,楼上有人掀开帘子,泼出了一盏茶。 好巧不巧,浇在苏临砚身上。 衣袍瞬间被打湿,沾着茶叶贴在身上。 眉骨水珠滑落,因轮廓深刻,沿着鼻尖往下滴。 苏临砚抬袖抹开眉间的水,撩起眼皮,朝二楼看去。 窗扇遮挡,只能看到侧影。 许是极清楚自己泼了人,窗帘抬起,那人渐渐露出鼻梁下的半张脸。 他勾着修长的指,轻轻压住薄唇,笑得毫无歉意。 官兵押着带头闹事的跪在地上,那贡生眼眶通红,正是方才辱骂苏临砚的那位。 “我等寒窗苦读,只为求个公道,你们凭什么抓我,又凭何随意欺凌读书学子。” 苏临砚站在阶下,看了他很久。 跟从前在临安比起来,他现在更高、瘦,身上的官袍品阶愈重,连眉目都更加锋利,一股清寒疏离。 身上的温泽之气已经淡了,更凛冽,更冷酷。 看人的时候,宛如一柄冷冰冰的薄刃。 他道:“你在向谁求公道。” 那人梗着脖子:“公道自在人心,我等今日敲登闻鼓,百姓民意沸腾,难道便无人做主,无人为我们讨回尊严!” 几息之后,苏临砚笑了一下。 “你学的制义、时文、五言排律,告诉了你要恭于朝廷,忠于君主。于是你们向官府申冤,向圣上恳求公正。” 金吾卫的火把很亮,远处光芒浮动。 苏临砚平静地问:“你的策论是不是很差?” 策论考察局势观,还有各种政策。 贡生被官兵拷压,也不敢跟苏临砚对视,其实已经有些犯怂了。 苏临砚弯下腰,凝视着他的脸:“不足弱冠的皇帝,只判刑案的大理寺,还有隔壁势倾朝野的监察院,或者是,刚刚被你骂得狗血淋头的我。” 刚刚泼下的茶还未干,眉毛是湿的,因此显得眼瞳更加漆黑,眸光锐利冷淡。 苏临砚又问了一遍:“你在向里面的谁讨公道。” 那贡生跪在地上,已经瑟瑟发抖。 苏临砚站起身,跟指挥使交代:“抓进大牢。” 天昏黑下去,后街的人群已经被疏散完了,只剩几个骨折的伤者,哎呦哎呦地抽着气儿。 苏临砚提着手下送来的灯,并没有走。 他在等人。 那个人也在等他。 寻常摊铺,楼道窄小,薛止走得实在是太慢,轻飘飘的,又气定神闲,最后没睡醒一样,闲散站在楼梯上。 他看苏临砚也是上下打量。 好一会儿,才勾唇笑道:“苏大人,你看看你现在,和茅坑里的臭石头有什么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