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言情小说 - 我在古代搞基建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59

分卷阅读59

    ,可是最让他绝望的是他走的这条医道眼看着就要被世俗的目光所堵死,精神和身体都承受着折磨之际,是陛下的龙卫找到了他,让他加入了龙卫内。

在龙卫内,他见到了无数医家子弟,也可能是一家人的缘故,大部分的医家人虽然不擅长他的治疗手段,却会对他的治疗手段进行包容,有时还会过来找他探讨医理,后来更是从医家人中找到了同样擅长此道的同伴,让他感觉自己独行的那颗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而这一切,都是四世陛下带来的,如果没有陛下的包容心,或者说陛下稍微对这种外伤治疗手段心有抵触,他也加入不了龙卫。

“谁不是呢,你们不知道,我被龙卫的人捡回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口气了,就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和病人发生冲突,他不相信我的方法能治好他,就把我乱棍打出了府外。”一名身体看起来很健康的医者苦笑道,他得罪了权贵,那些下人们自然不会对他手下留情,如果不是龙卫的人及时出现,恐怕他早就身死乱葬岗了。

“陛下的包容心乃天下之最,毕竟很少有人会听遍百家言论还能本心如初的。”说到这里,医者们的气氛不由欢快了一点。

他们医家其实还好,医者仁心,一般都是埋头老实做事的,而有的百家思想则不同。

比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就是完全相对立的一个观点,一般人听了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向,更有其余百家思想驳杂,他们想要让帝王理解并支持他们的想法。

“也不知百家今后会以哪家为首?”

如今百家齐聚四世陛下麾下,众多思想碰撞,迟早要从这百家中选出一个领头者的。

“咱们医家是不用想了,没可能的,现在最有可能的无非是法家、儒家和道家这几家。”

大秦以法固国、儒家重教育,人数最多、道家,看看始皇陛下和如今的三世就知道了。

“咦,名家和杂家势头也不错啊,就是人少了一点。”

“听说家的人在陛下手底下发展的也挺不错的……”

水泥路上,正带着医家不少年轻苗子赶往边关的老军医听到前方有动静,掀开帘子一看,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莫将军。”老军医惊讶道。

“军医,你们……”在路上遇到老熟人,负责运送粮食的莫将军也非常的惊讶。

两队人马相识,队伍暂停在路边叙旧一番。

知道军医们是因为担心他们而提前回来,莫将军心里感动不已,道,“军医们还请一路慢行,军营内并没有什么大事,伤员数量没有增加,路上不用这么赶。”

军医们不知道莫将军回咸阳城是什么事,却也没问,两方人见过面,就擦肩而过,而后各自赶往了各自的目的地。

直到军医们回到边关以后,向劳役们打听起四世陛下的那批粮食来,这才知道那批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已经被人运往了咸阳城。

想到中途和他们相遇的那批人,军医们心中了然。

身处咸阳宫的赵燕歌听到边关有人过来送粮食,道,“让他们进宫来吧。”

同样听到的三公们皆惊讶的睁大眼睛,想去掏掏自己的耳朵,疑惑他们是不是听错了。

从来只听过他们往边关运粮的,什么时候边关的粮食也能多的运回来了?

莫将军身穿铠甲,在殿外卸下武器,进来半跪行礼道,“莫伯参见陛下。”

“起来吧,三种粮食都带回来了么?”

“是,一种都不缺。”莫伯起身道。

“那你给三公们说说这三种粮食的种植情况。”赵燕歌道。

莫伯深呼一口气,平复着自己心中的激动,争取用平静的语气说出道,“回陛下,三公们,玉米的产量为800~900打底,至于土豆和红薯更是惊人。”至于怎么个惊人法,他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数字说出来让三公们齐齐的抽了一口凉气,“这怎么可能?”

这怎么不可能,事实就摆在眼前啊。

赵燕歌道,“土豆你们没在路上吃吧?”

莫伯微愣道,“没,臣等怎敢吃陛下的粮食。”

“没吃就好,发了芽的土豆可是有毒的。”从边关到咸阳城,早就过了土豆的存储期。

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圆滚胖乎的土豆身上都长满了芽,把土豆一切,直接就能种下了。

红薯同样也不易存储,只有玉米,变得更加干,拿在手中蓦然一轻,和刚采摘下来的玉米棒子重量没法比。

莫伯在一旁看了脸色不由一白,这样一来,玉米的收成去掉水分,可就大打折扣了。

第42章

这批粮食是做粮种使用,玉米剥粒,土豆和红薯切块,而后栽进土中进行培育。

尽管这三种粮食是出了名的高产,可是却也无法取代主粮的位置。

不过在这个缺衣少粮的年代里,有的吃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去挑三拣四。

直到赵燕歌把事情都吩咐下去,三公们这才纷纷反应过来,“陛下,臣等如果没猜错的话,玉米是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吧?”

光是存储期短,就足够把土豆和红薯踢出主粮的行列。

那玉米呢?

虽然产量高,其实玉米体内所蕴含的能量并没有同等分量的米、麦高,吃下去可以快速饱腹,却也很容易就被消化,没有米、麦来的顶饿。

并且玉米的营养能力比不上米、麦来的均衡,长期只吃玉米,会造成体内的营养不良。

不过就算如此,它的高产量也足够让人侧目。

不像有些粮食,玉米本身一点也不娇气,什么地都能种植生长,土豆同一块地种次数多了还会像西瓜一样减产呢。

听到赵燕歌这么说,三公和莫伯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民间有良田、中田、差田之分,玉米只要可以适应的了差田的环境,那他们大秦就能为它开启大面积的种植。

热量不够,分量来凑,只要他们种的多,民间就能少饿死人。

“陛下,臣愿意特地负责此事。”一位农家出身的士大夫站出来道。

代左相原本想上前一步的动作不着痕迹的收了回去,心里有些遗憾错失了这次良机。

不过比起农家出身的另一位士大夫来,杂家出身的他的确不擅长此道。

“这事就劳卿多费心了。”赵燕歌点头道。

农家事一向繁琐,需要考虑到土质、水源,还有粮食种类等各方面的原因。

民间现在种植五谷,都有休耕期,一年种几个月,而后把地空下来让土地回复肥力,一般这个时候人们会种植下去大豆,也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只是大豆一点都不管饱,只能做人们饭桌上的平时配菜。

如今突然增加了三种新式的农作物